称擅长远祖程灵洗一脉流传下来的太极功。程铋精研易理,改太极功为小九天,共十五势,势名有:
七星八步,开天门,什锦被,提手,卧虎跳涧,
单鞭,射鹰,穿梭,白鹤升空,大裆拳,
小裆拳,叶金花,猴顶云,揽雀尾,八方掌。
程灵洗之太极功,在程灵洗镇守歙州时,传此太极功给羽士于欢子。于欢子于唐代睿宗景云间,向
醉心黄老修为的歙州城北许村散仙许宣平传授道家静坐功与太极功。许宣平得传后,乃隐入新安城阳山,结
茅庵栖息,避食烟火。许宣平身长七尺六寸,披发赤足,胡须过脐,时隐时现,人称散仙,轻纵腾跃,形及
奔马,来去无踪,乡民咸知为高人,或有请益,则佯笑而不答,唯乡中有德者,得其传授。每负薪入市,独吟曰:
负薪朝出卖,沽酒日夕归;
借问家何在,穿云入翠微。
李白慕名访而不遇,题诗望仙桥感叹而归:“我吟传舍咏,来访真人居。”
许宣平所传太极功共三十七势,故名三世七,亦名长拳。传至十四代为明洪武初年的宋远桥,以太极功著称于世,自
言为许仙许宣平之后代传人。
民国初年,项城袁世凯帝制失败。幕府机要宋书铭,本清末词林巨子,精研易理擅长太极功,自言为宋远桥之十七世孙,其拳
亦名三世七,以三十七势得名,推手法则与当时流行之太极拳相同。其时北京太极拳名教师许禹生,纪子修,吴鉴泉,刘恩绶,刘彩
臣,姜殿臣等,闻宋书铭之名皆连袂往谒,与宋推手。 时宋书铭七十老叟,但众名家皆动静不能自持,奔腾于宋之腕下,于是均执弟子礼,从学于宋之门下,时在一九一六年秋末。宋氏
晚年沈潜家居,抱道自娱,后迁老家保定作古。
(按:吴氏太极门内功有太极五行内功,太极内功八式及太极功二十四法,其中太极功二十四法直接来自宋书铭,非常珍秘,传极
少,但仍未失传。)
(又按:由吴图南首传出的《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在宋书铭1916年所传的“太极功”谱中没有发现存在,恐是吴图南所攒,托名著者
为宋远桥。
试想:武当剑法的第九世传人为宋唯一,与宋书铭同为清末民国初人,宋唯一承留的武当剑谱中,清楚地表明“第一代为明嘉靖张松溪,自己
是第九代。而宋书铭则称自己是明初宋远桥的第十七世孙,两者相差八世。另:宋书铭为明初宋远桥的第十七世孙与陈家沟明初陈卜十七世孙陈子明相对应,说明
宋书铭所称的“十七世孙”的真实性。
因此宋远桥不可能与张松溪一起去武当山见麸子李。而且宋远桥与俞莲舟等所见的麸子李是张三丰的弟子麸子李,绝不是唐代的夫子李(李道子)。唐代
的夫子李生卒在千载寺碑文中记载得清清楚楚,而张三丰据史载生于元定宗二年四月初九子时(即南宋理宗七年,亦即公元1247年),元惠宗三年九月二十二日(公元1366年),于陕
西宝鸡金台观羽化升仙而去,明洪武时已不在世,因此宋远桥莫谷声、殷利亨等见到的只有可能是张三丰的弟子麸子李,同为张三丰弟子的邱元靖于明洪武二十六年辞世。)
此外,生于隋大业十年二月二日河内(今博爱县)李道子据载:“少即聪,目过不忘,文武医塑博艺皆精修,《涅盘》、《摄论》,黄老经通,弘业释、道、儒三教融论,以大明度无极经
,易筋经,千金翼方(按:李道子也曾师孙思邈,孙思邈生于公元581-公元682,享年102岁),导引养生,创艺无极养生武功,研传乾载养生医鉴秘诀,武练月雪,感知圣菩,梦中授艺,功惊武林。”
由此可知李道子是三教合一的祖师之一,并创了无极养生武功。在千载寺碑文中记载李道子活了一百二十八载,是无极养生功亦名先天拳得证延年益寿、长生久驻大道的一代宗师。其所传太极功歌诀:
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磬,
虎吼猿鸣,泉清河静,翻江播海,尽性立命。
后传与宋代时江南宁国府泾县俞清慧及俞一诚父子,从此俞氏世代家传。
又有胡镜子者传《后天法》十七势,肘法较多,与先天拳照应。此法传宋仲殊,宋为安州人尝游姑苏台,于柱上倒书一绝:
天地久远任悠悠,你既无心我亦休。
浪迹天涯人不管,春风吹笛酒家楼。
此法后传至明代殷利亨等。后天法名目为:一 阳肘,二 阴肘,三 遮阴肘,四 肘里枪,五 肘开花,六 八方捶,七 阴五掌,八 单提肘,九 双鞭肘,十 卧虎肘,十一 云飞肘,十二 研磨肘,十三 山通肘,十四 两膝肘,十五 一膝肘。
唐末宋初陳摶老祖(871—989字圖南,自號扶搖子,宋太宗封老祖為“希夷先生”)为先天隱仙派一代祖师,曾经師何昌一學“鎖鼻術”,又得呂洞賓授“參同契”、
李和(號麻衣道者)授“正易心法、先天圖、易龍圖”,又与陳花子、譚峭互為師友。尤其麻衣道 者,為河南內鄉人,在河南南陽湍水旁靈堂山修練,精通先天易學,也曉禪宗佛法,為北方禪宗之傳人。
陳摶老祖既得呂洞賓這樣高道逸人及麻衣道者這樣即佛即道的隱名僧人傳授后,則貫串佛典禪法,老壯奧義,又窮《易道》之秋,
開創以“先天易學”為核心,三教合一的先天隱仙派,又有“華山十二睡法(蜇龍法)”、“無極圖”、“指玄篇”傳世,改外丹黃白之術為內丹術,也稱金丹術。
陳摶老祖傳張無夢、劉海蟾、种放、金礪,另有潘閬、林逋、魏野、李三才、穆修也從學于陳搏老祖。后者再傳周敦頤(1017—1073) 、邵雍 (1011—1077) ,再傳二程、朱喜。張無夢傳陳景元(碧虛),劉海蟾則傳張紫陽、晁文元,又傳至金代王重陽?白玉蟾傳 王金蟾、彭耜,王金蟾傳元初李道純(號瑩蟾子),彭耜傳孟煦。李道純又將南宗合流于北宗全真道,后世稱之“中和派或先天派”。
陳摶老祖之先天隱仙派传人張無夢傳陳景元,陳景元傳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傳 三丰祖師。故火龍真人既非南北二派,也非南北二宗,乃承陳搏老祖一脈直接傳授,而為三教合一先天隱仙派一代祖師。蓋南北二宗系因宋、金、
遼時南北割据所致,但皆稱劉海蟾為其祖師,本同源异流,至元代又复歸為一。
三丰祖師夙具慧根,因看破紅塵,故決志求道,別离家人,棄田產,浪跡天涯,破衣爛衫求道覓師,歷經千辛万苦,几十年所學皆旁門小法,与真道乖
違,徒勞勤苦。
自古以來傳道學道,徒覓師難,師覓徒亦難。師者,非其人不傳,傳与非人,妄泄天机,則會遭天遣。而求道者,除非夙具慧根,生而知之,至誠求索,
經千魔万考而不改初衷,志靡堅者,經明師指點方能如夢初醒,徹底頓悟,立地成真。
蓋命可傳,性要悟,道可傳而不可授也。三丰祖師求道覓師几十年,直至六十七歲,方遇火龍人真人傳以大道,頓悟得道,遂為隱仙派一代祖師。
张三丰在先前各位祖师拳功的基础上,以三教合一先天大道為“洗髓經”,創十三势拳為“易筋經”,達摩 之頓法、漸法至祖師又更上一層樓矣。余師馬公岳梁常謂太極拳祖師有三:老子、陳摶、張三丰,此其原因爾。
十. 张三丰祖师其人
三丰祖師姓張,名通,字君實,又字全一,亦字玄玄,道號昆陽,又稱斗篷,又呼邋遢,乃先天大道隱仙派一代祖師,武當派拳劍及太極 拳開山鼻祖也。祖師遼東懿州人,生于元定宗二年四月初九子時(即南宋理宗七年,亦即公元1247年),元惠宗三年九月二十二日(公元1366年),
祖師于陝西寶雞金台觀羽化升仙而去。
祖師生有异質,丰姿魁偉,龜形鶴骨,大耳圓目,身長七尺余,修髯如戟,頂作一髻,身被一衲,負巨篷,寒暑御之,手持刀尺,常游處
無恒,蹤跡奇幻,或處窮寂,或游市口,浩浩自如,旁若無人,有問之者,終日不答一語,及与論三教經書,則吐辭滾滾,皆本道德忠孝。每遇事
輒先知。或三、五日,二、三月始一食,或所啖升斗輒盡,然登山如飛,或隆冬臥雪中,鼾聲如雷,時人咸异之,因呼為張邋遢。明太祖、成祖、英宗、憲
宗、世宗先后五帝皆敬慕祖師之文武大道,英宗帝封祖師為“通微顯化真人”,憲宗帝亦封為“韜光尚志真仙”,世宗又封為“清虛元妙真君”,凡此皆因祖師圣名之所致也。
祖師夙有根器,生而知之,誕辰之夕,母有奇夢而惊寤,遂就褥焉,滿屋异香,縈繞良久。祖師自幼丰神奇异,長負才藝,善劍好道,醫術高明,精通三教經書,又工琴棋
書畫詩詞,猶有神畫之稱。中統年間舉茂才异,二年稱文學才識。至元甲子秋游燕京,聞望日隆,始与平章政事劉公秉忠(1216—1274年)交識,公异其才,奏補中山博陵令,遂之官
。政暇訪葛洪山,相傳為稚川修練處,因念一官蕭散,頗同勻漏,而光陰倏忽,富貴如風燈草塵,己豈不能似稚川,遂絕仕進意,棄功名,薄勢利,決志求道。祖師云游湖海,拜訪名師
,往來名山古跡,吟詠閑觀,
且行且住。如是者几三十年,所遇皆非真師,授受雖多,皆傍門小法,与真道乖違,徒勞勤苦。又十余載,祖師南游,入湖北武當山,幸得南派(以天師派正一為主的江南符錄派)傳授,
然仍未得先天大道。元仁宗延右甲寅年(公元1314年),祖師已六十七歲,上天怜之,引祖師入陝西終南山,得遇火龍真人,點傳先天大道頓悟大法,蓋火
龍真人乃陳搏老祖一脈傳人,隱仙派一代祖師也。祖師自此大徹大悟,遂為先天隱仙派一代祖師,更名為玄素,又名玄化,合號玄玄子,別號昆陽。
祖師既得天道,慨然而生普救生靈之志,复南往武當宏大道,途經寶雞,見山澤幽邃而清,中有三尖山,三峰挺秀,蒼潤可喜,因自號為三丰。蓋三丰
者,暗含玄關一竅之方位,乃谷神出入之門戶,往來天地間之唯 一途徑,非得道而不能明也。祖師既入武當,選靈地,自結草廬于展旗峰下玉虛宮,著經立說,宏揚三教合一先天大道心法。然人
之心性雖皆同,性理之學亦本無次序,但因根基之差异,中下之士須從漸入,上智之人則不然,一盡點傳而窮得一理盡,万理自通,盡性
至命一時都了。祖師察此,遂頓法、漸法兼施,又將丹道合于武法,開武當派之宗風,傳武當拳劍与弟子。蓋武技雖為強身防身之術,然文武同宗,由武入道,以武演道,不失為漸法中之上乘法門也。祖師傳 武當拳劍數載后,又融先天易道、洗 髓易筋禪法、南北二宗之丹法,開創十三势太極拳,乃道功、靜功(睡功、坐功、樁功)、導引、吐納、采气及防身技擊為一体之先天拳術也。蓋太極者由無極而生,乃有極之中最高者也,因名之,實為修 持漸法中之最高法門也,強身御敵猶其余事耳。
祖師于武當創拳傳道凡二十三年,又出游四川、襄漢。元至正年初(公元1341年) ,遇太祖于草莽,決策多奇中,太祖知其非常人也。至正十九年,祖師仍還秦, 居寶雞金台觀,嘗一日自言將辭世,元惠宗三年九月二十二日,祖師即羽化登仙而去。明運啟后,太祖于洪武十七年甲子,召求祖師未遇,蓋其時祖師已仙逝矣。永樂年間,成祖又
于武當山大興土木,此乃應証祖師當年“此山當大顯”之預言也。
祖師之武當拳術傳弟子邱元靖、盧秋云、劉古泉、楊善登、周真得、麩子李、李素希、蒲善淵、孫碧云等 。而先天大道頓悟大法亦代有傳人。邱元靖亦于洪武二十六年辭世。百年后,祖師之武當拳、劍傳于西安王宗,王宗又傳溫州陳州同,又有孫十三老言其技傳自祖師,稱內家,孫十三
老傳張松溪等,為南一支。祖師之太極拳術百年后也有由云游道人傳山西儒商王宗岳,王宗岳傳河南怀慶府溫縣東鄉蔣發及怀庆府河内千载寺博公道长及董秉乾老道二位道长又传唐村李春茂李仲、李
信父子及王堡村王仲锦、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即怀庆蔣發傳溫縣趙堡鎮邢喜槐,后又傳溫縣陳家溝陳王廷,此乃明末之事,為北一支。祖師之術于武當道 門中亦代有傳人,明儒士宋遠橋、莫谷聲、俞蓮舟、殷利亨等曾得武當道人傳授太極功。故自祖師起,中華武道分武當、少林二脈。修道亦分文修、武持矣。嗚呼,祖師承三教之真義,神通變
化,深藏宏愿而廣大法門,散藥于世,頓法、漸法,隨時救度,誠一代文武圣人也。
十一.张三丰祖师创拳之基础与目的
A、祖師精通武技:
《道統源流志》說:張三丰,“好道善劍”;《道藏三丰詩集.云水集》中《北游》詩曰:“明朝佩劍攜琴去,卻上西山望太行”;《悠悠歌》曰:“燕趙往來成逝波,到不如,攜琴劍、整蓑笠。”明正統
九年(1444年)《道藏》之《逍遙墟經篇》曰:“張三丰,……手持刀尺,一笠一衲,寒暑御之,……日行千里,靜則瞑目。”《三丰全集.刀尺賦》歌曰:“刀兮刀兮妙之又妙,尺兮 尺兮要所必要……一刀一尺遍天涯,四海為家卻無家”;明代御史賈大亨在《題太和山》詩中云“希夷月气滿,邋遢劍光妍”。明王漁祥先生云“拳勇之技,少林為外家,武當張三丰為內家”。清
初黃宗義的《王征南墓志銘》、清黃百家的《內家拳》、《宁波府志.張松溪傳》均云:“內家拳術源于武當張三丰”。另据《太和山志》和《續大岳太和山志》記載:三丰祖師弟子如麩子李、李素希、蒲善
淵均善拳劍。
故此三丰祖師既精于劍術、刀術,善拳則是毋庸置疑的。而近年發現武當山确有武術如:五遁陰陽八卦掌、武當純陽拳、太和拳、太乙五行擒扑等等。祖師二入武當,据《明.道藏》之《逍遙墟經篇》所記“張三丰
入武當居三十三年。”祖師在武當早期所傳之武法与晚期不同,其早期有不少尚与外家拳區別不巨。太極拳乃祖師居武當后期,總結了历代祖师的功法及自己早期所傳之拳術及武當劍、內功導引等,又參以三教之精髓為拳理所創之拳劍。
B、祖師精于三教經典及內功:
《太和山志》記載:張三丰“過目成頌,精通三教經書”;《明史》載:“張三丰寒暑一衲一蓑,……日行千里”;《微异錄》云“張三丰論三教經書則吐辭滾滾,登山如飛,或隆冬臥雪,鼻鼾如雷……每遇事輒先知。或三五日、
兩三月始一食……”。祖師留有“蟄龍吟”專述“睡功”。李簡易《玉溪子丹經指》卷首《混元仙派圖》敘述此派傳授為“文始傳麻衣,麻衣傳希夷,希夷傳火龍,火龍傳三丰。或以為隱仙派者”。希夷(即陳摶)老祖乃 貫穿隋唐以來儒、釋、道三家學說,創立以《太極圖》、《先天圖》、《易龍圖》、《無極圖》為主体的“先天易學”,數傳至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則傳三丰祖師。
D. 三丰祖師之著作、丹詩
1、十三势論 2、大道論 3、玄机直講 4、玄要篇 5、道言淺近說 6、天口篇 7、隱鑒 8、云水前集 9、云水后集 10、云水三集 11、前三教上圣靈妙真經 12、中三教大圣靈應真經 13、后三教大圣靈通真經 14、先天神后斗姆元尊大道九皇真經 15、洞玄度人寶忏諸天無上真經
E. 祖師之其它才華
祖師除上述為天道祖師、武道圣人,及善詩詞、通琴棋外,還精于書畫,猶有神 畫之稱。祖師贈給岐陽王之自繪像,仙風道骨,栩栩如生,極為傳神。在云南至今有祖師神畫事跡之傳說。在四川重慶老君洞石刻三丰祖師像旁,有祖師親筆手書對聯石刻,龍飛鳳舞,一派仙气,為万世楷模。
祖師也精通醫術,至今丹江口市民間仍有祖師善醫之傳說,稱祖師為“七針”先生。針灸術高明,行走時把七針別在頭上,專愛周濟窮苦百姓,目前在白云觀、老君洞、真武山、武當山、二仙庵、貴
州平越(今福泉)城南五里武胜關下江岸石壁上、寶雞金台觀等均有祖師像。
E、結論:
因此,三丰祖師既精武技,又精三教經典,亦是“先天易學”之傳人,創造太極拳乃必然之結果。蓋“太極”一詞出于“先天易學”,應以立体圖而觀之,乃是古代先哲的宇宙觀,無極而太極。無極
指宇宙形成前無始無終之創造力,或曰上帝,或曰道,又指不生不滅人之本性,亦指万事万物之理性,無形無象,無無無,無無有。而太極即陰陽,宇宙為一太極,空間為陽,星球為陰;天地亦為
太極,天為陽,地為陰;人身一太極,靈性為陽,肉身為陰,靈性之中又分陰陽,即道心為陽,魔心為陰,肉身亦分陰陽,精、气、血為陽,內臟軀干肢体為陰,總之太極陰陽包容万事万物,放則彌六合
,卷則退藏于密。故太極為無極之太始、之太初,用之于修道,則可恢复人之初之本性,道修成則為純陽子,道性始終如一,歸于太虛,故為修道漸法中之上乘法門;用之于拳術,則可恢复人之初之嬰儿打法,即本能打
法,亦即人本來先天之運動,自然而然,況且練太極除武法外,本身就是練樁功、吐納、導引、睡功、坐功等內功,無需花時間分開練習,此較易筋經而言,更具多种效應,將有限人生更充分利用。練太極拳也就是“金丹功”,亦有助于
玄關一竅之開啟,而出現种种异能,如辟谷、先知、隆冬臥雪、日行千里、登山如飛等。然“万般神通皆小術,唯有空空是大道。”悟道是祖師創拳的真正目的。
十二.张三丰与张三峰。
1、元武當派開山鼻祖、太極拳創始人張三丰与劉宋丹士張三峰
(1) 最早將太極拳祖師張三丰生卒搞混的是明朝的五個皇帝,即明太祖、成祖、英宗、憲宗、世宗。
据明朝岐陽王李文忠世家文物圖像中,三丰祖師贈給岐陽王自畫像旁的題字所載:“仙姓張,號三丰,一號邋遢,仙元至正間,遨游湖海,遇太祖于草莽,決策多奇中,上知其非常人也。与先岐陽王尤友善,嘗舍之,
勸王循留故事,從赤松之游,上以甥舅,且功冠諸侯王,不能釋,乃不果,仙頻行,手為肖像与一葫蘆為贈,曰:‘慎藏之,后世子孫當大厄,不可得生乃啟。……’”從此段文字上可以看出,后
來成為明朝開國皇帝的朱元璋在未取得天下時,于元朝至正年初(約公元1341年),曾遇三丰祖師于草莽,那時三丰祖師已九十多歲高齡了,由于祖師“決策多奇中”,所以朱元璋感覺到祖師非“常人”也。
朱元璋取得天下后,即于洪武十七年甲子(公元1385年),“召求祖師未遇”因那時祖師已仙逝近二十年了。
朱元璋的弟弟明成祖在奪取其侄儿(朱元璋子明惠帝)天下后,一則出于對三丰祖師文武大道的敬慕,二則借尋訪祖師的借口去密探明惠帝的下落,于是非但制造了三丰祖師尚在世的假象,而
且永樂年間(1403—1425年間)還在武當山大興土木,如此可進一步使世人對三丰祖師尚健在之說确信無疑,又可使永樂帝感到三丰祖師仙靈會對其保佑,從而慰藉其篡奪侄儿皇位不安之心。
明英宗于天順三年(公元1460年)又封祖師為“通微顯化真人”。目前尚在武當山的明英宗御賜張三丰銅碑,其碑文曰:“奉天承運,皇帝制曰:朕惟仙風道骨,得天地之真元秘典靈文,集陰陽
之正气,顧長生久視之術,成超凡入圣之功,曠世一逢,奇縱罕見爾。真仙張三丰芳姿穎畢,(余-隹)思孤高,存想 專精,煉修堅定,得仙錄之寶訣,鉺金鼎之靈膏,是以名(錄) 丹台,神游玄圃,去來倏忽,豈但煙霞之栖,隱顯渺茫,實同造化之妙。茲特贈爾為以通微顯化真人,錫之誥命,以示褒崇于戲蛻不 老,永惟物外之逍遙,抱道絕化益勛寰中之景。慕尚期指寶要式惠耒英。天順三年四月三日 ”。
1465年至1487年在位的 明憲宗亦封祖師為“韜光尚 志真仙”。1522年至1566年在位的明世宗再封祖師為“清虛元妙真君”。
如上所述,明朝五個皇帝除明太祖外,其它四個皇帝不斷制造三丰祖師尚健在的假象,除了敬慕 祖師圣名,祈望得到祖師保佑外,還有政治目的,并列入明正史中,造成了后代對三丰祖師生卒的混淆与誤傳。
(2) 黃梨洲 (宗義,1610—1695) 于康熙八年 (1669年) 所攢的《南雷文定.王征南墓志銘》中寫道“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 者應手即仆,故別少林為內家,蓋起于宋之張三丰。三丰為武當丹士,微宗召之,道梗不得進,夜夢元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余。三丰之術,百年之后,流傳于陝西,而王宗為最著。”
另有黃宗義之子黃百家(1634—?)于1676年著《內家拳法》一書中寫道“自外家至少林,其術精矣!張三丰既精于少林,复從而翻之,是名內家。得其一、二者,已 足胜少林。王征南先生從學于單 思南,而獨得其全。”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出版的《宁波府志.張松溪傳》云:“張松溪,鄞人。善搏,師孫十三老。其法自言起于宋之張三丰…三丰為武當丹士,微宗召之,道梗不前,夜夢元帝授之拳法,厥 明以單丁殺賊百余,遂以絕技名于世。”
武氏太極拳第二代傳人李亦畬(1832--1890)在同治六年(1867年)抄錄拳譜有“太極拳始自宋之張三丰”。
清未民初,宋唯一(1858—1926)于1922年著《武當丹派劍術》一書中云“武當劍術乃洞玄真人張三丰受真武之大法,原為護道降魔起見。.……溯祖師之諱,上玄下素,宋英宗時人。……”
上述几段文字將三丰祖師誤傳為宋朝人,并起碼是宋徽宗(1101—1126年在位)時人,這樣將祖師的生日提早一百多年。
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是他們將三丰祖師与劉宋時期(420—479年)的朴陽子張三峰混同起來。南北朝宋之孝武帝劉駿(史稱“劉宋”)時期正有朴陽子張三峰。故此,黃宗義等及《宁波府志》均將
朴陽子張三峰誤當作元朝太極拳創始人張三丰祖師。
据《神仙鑒》載:“劉宋時有張三峰者,號朴陽子。未入道時,曾授人以房中御女方。天帝惡之,終于草島游仙。何一陽仙姑游華山,曾見其金丹秘訣,悉務于身。因無天詔,難升玉闕,深慨惜焉。”
武當鼻祖張三丰祖師据載“生于元定宗二年四月初九子時(即南宋理宗七年),仙逝于元惠宗三年九月二十二日 ”,享年119歲。祖師嘗對沈万三自敘云:“延右初年,余年六十七。”元運北起,祖師生于遼東,入元之版籍,故稱為元人。所謂祖師于寶雞金台觀仙逝又复活之說,乃指祖師之靈性升天登仙,非指祖
師之肉体也,后人皆誤之(如基督教之耶穌,佛教的達摩 ,都有相似的說法。)蓋有形必有始,有生必有滅,祖師之肉体有生有終,而終于119歲之天年。而祖師之真如靈性,無始無終,無生無死,与天地共長久爾。
又据“太和山志”記載,祖師之弟子邱元靖于洪武二十六年辭世(即公元1394年);祖師另一弟子盧秋云亦于1410年辭 世,此也是祖師生卒的一個重要佐証。在《樂育堂語錄》“原跋”中記述:著名道教人物黃元吉曾師承張三丰。而黃元吉是元未豫章丰城人,生于1271年,卒于1325年。在歷史
上与祖師交往并有証可查的有:劉秉忠(1216—1274,初名倪,字仲晦,自號藏春散人,邢州人。年十七,為邢台節度使府令史,旋即棄官入武安山為僧,后隨海云禪師被召入 朝,輔佐元世祖,官至太保,參領中書省事。)、朱元璋、岐陽王、沈万三(元未明初人﹒史載﹐元至正十二年即公元1352年朱元璋二十五歲﹐沈万山為二十四歲﹐
洪武元年即公元1368年三丰祖師已仙逝二載矣)。另外祖師自稱元人,明五帝尋之不遇,与邱長春不同(元帝召之即赴),蓋明朝時祖師已仙逝,故不可能去見明帝。這 些都是祖師生卒的重要佐証。
三丰祖師是陳博一脈嫡傳,得火龍真 人傳授先天大道,稱為先天隱仙派。張祖師三丰与丹士朴陽子張三峰的“丰”与“峰”字,雖音同但字不同,二者取義是截然不同的。
“三丰”是祖師得先天大道后的自號,其中“三”指“精、气、神”又指“天、地、人”,亦指“儒、釋、道”,以“一”豎划來貫穿“三”為“丰”字,來表示祖師得道后的“精、气、神”合一,
“天、地、人”合一,“儒、釋、道”合一,所謂“一以貫之”,而且“丰”字暗含“十”字,悟道之人見之可明,此即含號稱天地之根、靈性出入門戶的“玄關”一竅之方 位。但絕不能講出具体方位而“泄漏天机”以“遭天遣”,非遇大慧根而至誠求道者不可傳也。
又曰:“三”者乃乾三連,“丰”者坤六斷,即“三”之形意,三丰即乾坤也。祖師以“三丰”合一為號,乃指乾坤相交,而生“中”者,如“十”字,此“中”非中外之中,亦
非天地四維上下之中。天地有天地之中,人身有人身之中,守
人身之中,以應天地之中,致人身之中,以合天地之中,此即天人變化、天人合一之微旨,此“中”亦即“玄關”也。
而劉宋時朴陽子張三峰的“三峰”含義迥然不同。此處“三峰”指采戰女子的三個部位即:口舌、雙乳、下陰。朴陽子張三峰著有“三峰采戰”、
“房中采真机要”等丹訣傳于世,被正統道家稱為旁門左道,列入下品,稱為“泥水丹法”。朴陽子的“入爐鑄劍、久戰不泄 、御女采補”以及“清采、濁采”等,一味在“陰陽龍虎、人須人度”的原則下,行有益于己,有損于彼的采補接命要訣,与太極拳三丰祖師早期修道時的“体隔神交,形
不交气交”之“清靜陰陽,雙修雙成”之法,實無相同之處,祖師曾在“金丹論”中指出過那种采女子之法的弊端,其云:“行御女之術者,是猶披麻救火,飛蛾扑燈。”然世人非但將其与祖師 混為一談,也將二人之丹訣混為一气,實大誤特誤耳。
另外,三丰祖師為先天大道隱仙派一代傳人,承三教之真義,深藏普救生靈之志而著書立說,又開創太極拳,廣大法門,散藥于世,頓法、漸法、隨時救度,豈能如
《王征南墓志銘》所云“厥明、以單丁殺賊百余”,濫殺生靈?此也必定是張冠李戴,誤戴在三丰祖師頭上。另外,又豈能“一夜夢后,就有絕技”,此皆個別文人想象,不負責任寫法。
(3) 到了清末民初,有奉天北鎮縣人宋唯 一于1922年著“武當丹派劍術”一書,其“系譜序”云:“三丰祖師,籍遼東,姓張名金一,又名君寶。
時人因其形狀邋遢,號為邋遢張。趙宋時,徽宗詔之,因北方多匪,道梗不得前,祖師以劍飛擊之,群盜 盡殲,故以劍術名于世也。嗣后,至元順帝時,祖師在武當山收弟子八名,嘉靖時游四名山,續傳張松溪一名,前后共九人,成為三黍九派焉。……”
此文實源于黃宗義《王征南墓志銘》,筆者已分析過其誤處。此外,宋徽宗到元順帝相隔二百多年,再到明嘉靖又差不多近二百年,如此祖
師活了四百年后又傳給張松溪,這种夸
張是不切實際的。道門中常有言祖不言師之習慣,這“續傳張松溪”的人不是指祖師本人,而是祖師之術傳人。張松溪師孫十三老,孫
十三老也是明嘉靖時人,其術得武當云游道士所傳,系三丰祖師一脈。
筆者想附帶說明一下,本世紀初形意八卦門中個別人,又傳出“宋唯一是董海川小師弟”,“宋練的是劍形八卦,董練的是刀形八卦”,此皆制造混淆,毫無根据。宋
唯一從未練過八卦掌,也沒有刀形、劍形八卦之分,是形意八卦門人將董海川的師弟“陰陽八盤掌”宗師李振清(1830年前后—1900年)与宋唯一混同起來。
李振清藝成后曾遵師命去董海川家鄉拜望董,得知董在京城王府中做事,又赴京城找董,并于1900年犧牲于抗擊八國聯軍的戰斗中,与宋唯一完全是二人。李振
清的傳人有蕭海波(1863—1954) 、任树南、任致誠 (1878—1967) 等,他們所下傳的陰陽八盤掌仍保持原貌。
另外,在北京白云觀“道教派別宗譜”記有張三丰云游時,在嵩山崇福宮住過,在濟源王屋山也住過。還有張三丰与出家為僧,后又自號“散人”的劉秉忠交往過,所以
黃百家在其《內家拳術》中所述“張三丰既精于少林,复而翻 之,是名內家。”是有根据的。
十三. 这里所述的六合枪与六合门无关,六合枪早就存在。
在明代,六合枪十分著名的有河南李克复的“梨花六合枪”,程宗猷在明天启元年(1621年)著的《长枪法选》就是从李克复处学来的枪法。与李克
复同代的戚继光曾向年长21岁的唐荆川问过枪法,很有可能向同龄人李克复也问过枪法。他在《纪效新书》中收录的有关杨家枪之八母枪、六合枪、二十四枪。唐荆
川的《武编选》的六合枪与戚氏所载的六合枪大同小异。杨家枪的六合枪也称梨花枪,或称“梨花六合枪”,与宋朝杨家将杨六郎之枪法无关,也与
宋时红袄军领袖李全之妻杨妙真的“梨花枪”无关,那是一种火器与冷兵相结合的产物,枪前装有药筒,临阵点燃,火焰可出枪前丈余,目的在于烧伤敌人,“火尽则用枪刺”。
可考的、有详细枪法的六合枪始于明代,到了明嘉靖、万历年间,河南李克复已十分著名(王宗岳也是此时期人),那么河南博爱千载寺的董秉乾老道是同程宗猷一样,也很可
能曾授教于李克复。源于千载寺的太极拳在吴门中尚有:救命三枪(也称拌三趟大杆)、单势八枪、十三大枪、二十四枪以及二人对练的粘杆、缠枪、合枪(共十三路),而心意
门中也有单练十三枪、合枪十三枪、二十一枪、三十六枪(六合枪)。三十六枪中主要技法是:八母枪、十三枪与二十四枪,心意的二十一枪就是八母枪与十三枪的融合,而二十四
枪则是否是二十一枪与救命枪的融合?
总之,心意门的枪与吴门太极的枪名十分相同,而源于王堡枪的“苌氏武技”中也有十三枪、二十一枪、二十四枪等,并说出与心意六合拳十分相似的三尖论,可见
其彼此有一定的关系,难怪心意门买壮图的弟子丁兆祥于光绪十五年(1887年)去汜县苌乃周家乡与其五世孙苌德普交流时, 抄录了苌乃周的理论著述《易筋经贯气诀》,收入自己的心意拳谱中,王书文老师也曾不止一次地对本人说:“卢老师(卢嵩高先师)说过,太极门的不少与我们心意门的相同,只是知不知用法而已。”
看来源传自道家的十三势拳、械与心意门有亲戚关系是无可置疑的。
{按:苌乃周(1724-1763)曾作“中气论”、《阴阳入扶论》等二十余篇,称为“易筋经贯气诀”其中的有关“三尖论”的著述似与心意六合拳谱中“三尖论”同源而异流,可能与苌乃周是王堡枪法的弟子有关,而王
堡枪则来自千载寺的董秉乾老道,董老道的六合枪、棍精妙绝伦,又精太极十三势拳。董老道年长心意六合拳创始人姬龙峰约三十余岁,姬龙峰的六合枪、棍是否得之董老道?}
{再按:苌乃周曾与陈家沟的十二世陈继夏有交往,其所著的《易筋经贯气诀》,可能是那时传到陈家沟的,而苌乃周的一位老师是洛阳的阎圣道,而当时河南府李佚名的心意六合拳《十大要论》,也在那时
那地传抄,如有乾隆年间的汝州马振定、王振林等,是否传到阎圣道手中再传给苌乃周,由苌乃周连同其著的《易筋经贯气诀》一同传到陈家沟。}
陈氏十六世陈鑫曾以太极拳理法来修订心意拳谱,其所修订者约为心意拳谱十之三云,并改称拳谱为《三三拳谱》,陈氏十四世陈长兴也曾将传入温县一带的心意六合拳“九要论”等改成《陈氏太极理论》。
苌乃周的另一位老师是太极宗师李鹤林,从苌乃周创的拳来看,常在李鹤林处学的不是最珍秘的传自千载寺道人的“十三势拳”,而是李仲、李岩及陈王廷合创的“太极养生功”或当地流行的“通背功”,不然
没有必要再创拳,况且博爱县至今也未发现心意拳谱。
十四. 姬龙峰创拳的思考
任何一门拳术的创立不可能凭空而起。
从已故世的山西永济尊村的老村长姬根全的来信,及本人亲访尊村的现任村长姬建江,及村中老人,都说姬龙峰不止一次地去河南少林寺。
从路线上说,由尊村到河南有两条路可走 ;一是由尊村往晋城的阳城县,阳城县与河南博爱县仅以一关之隔,即太行山在阳城县处形成了一个小山谷,过了关口便是河南,古代大多晋商都是从此关来往山西河南的。
另一条线是翻越中条山到茅津渡,过黄河而抵河南陕县(现三门峡市)。这条道虽近,但需翻山越岭,走崎岖巅险之路道。
姬龙峰所处明末之际,山西、陕西、河南贼寇四起.。作为医生的姬龙峰也担心盗匪的入侵,生命财产遭到危害,于是决心习武保卫家乡。
第一次去考察少林寺武术时,可能走的就是上述的第一条路:即永济—阳城-—博爱—登封少林。
在少林寺当时主要的拳种是太祖长拳(红拳系)、炮捶之类的拳术(见戚继光的 “纪效新书”)。而元代白玉峰等所创的少林拳术的精华 “少林五形拳” (正宗的少林五形拳皆属地躺拳) ,大概那时已流入民间,姬龙峰并未受大的启发。可是往来山西、河南的第一条路线之必经之地是博爱的千载寺。而千载寺的博公道长董秉乾老道,都以十三势软手及通背功著名,尤其
董老道的六合枪精妙绝伦(世称:东枪西棍、 南拳北腿) ,姬龙峰很可能在董老道处得授六合枪及十三势软手的关键内功与身法( 也可能董老道云游时在尊村教的姬龙峰六合枪)。 这与晋商王宗岳路过千载时传授博公、董老道十三势拳的情形相似。因为任何一门拳的创立,不可能凭空就产生,张三丰也是集前人之大成而创立十三势,姬龙峰也是有老师的。
姬龙峰得六合枪及十三势软手身法之要求,回到永济后,在黄河滩上,朝夕揣摩,终练就六合神枪。于是,再赴少林试艺。这就
同明代的程宗酋(1561-0)
一样,一听说哪里有名师,则不怕路远定要前去求教,练成后一听说哪里有名师便前去拜访试艺。如他不仅在少林寺学棍, 也从河南李克复学六合枪,又去浙江刘云峰处学长刀。听说毫州郭五刀名,即亲访之,与郭切磋而发现 “刘之妙, 又胜于郭多矣”。
这次姬龙峰已有相当的功夫,于是选择了第二条路线,即永济出发,翻越崎岖巅险之山道的中条山到茅津渡,过黄河到三门峡,经河南府而去少林寺。有关
记载说:姬龙峰曾马失前蹄跌入深谷之中,凭籍精深的武功,攀上万丈悬崖 (本人在永济时,只见黄河边上的中条山高耸入云),就在深谷中寻找攀登之径的日子里,姬龙峰观察到了各种飞禽走兽的生存之本领,领
悟到十大真行的精义、心意,为后来开创心意六合拳又获得了更多的灵感。
到了少林寺,姬祖的六合神枪绝无伦比,于是少林方丈恳切地要求,姬祖在少林寺传艺。在姬氏家谱上记载着姬龙峰 “传艺河南 , 今仍以夫子事之……”。
在少林寺珍藏的资料中,有一份枪谱,标题为 “姬老师枪谱”, 原少林寺憎释永文仍收藏着那份枪谱。(本人2006年底去开封释永文处考证过)。那份枪谱与本人收藏的心意六合枪谱是完全相同的 。看得出,少林寺对姬龙峰十分恭敬,称老师, 与家谱上 “今仍以夫子事之”是一致的。
非但谱上,而且少林寺曾为姬祖立碑。姬氏后代第十七氏孙在民国初去河南经少林寺时,曾在少林寺见到过。后毁于军阀石有三的火烧少林寺的劫难中,可
见姬祖在少林寺中的影响(姬祖的徒孙,雍正乾隆年间的河南府李佚名与少林方丈友善,李也曾将其雍正十一年著的<心意六合十大要论>留给少林寺一份,并被少林寺历代珍藏。李
传给少林寺的心意六合十二大势,一直被历代方丈视为绝品,只有方丈级的人物才得传授,据记载:少林寺佛殿地上的练功的坑是指自乾隆年间。可惜少林寺几遭劫难, 如今的心意把十二大势全会的人几乎没有,而且所存的也面目全非了,心意们李佚名的弟子洛阳马学礼及马学礼的弟子马三元都去过少林寺)。
姬祖再次回到尊村后,感觉到太平之日,刀枪入鞘,如猝遇敌人如何应对?于是由枪化拳,以一脉相承的奥妙身法( 一身备五弓) ,融入十大真形的灵意而开创心意六合拳,以动不见形,一动即灵,而成为此拳派的开创鼻祖。
近世所谓 “姬龙峰”在陕西终南山岳王庙得岳飞拳谱而创拳之说,诚从伪文 “戴龙邦六合拳序”始。姬氏后人说姬龙峰从未去过陕西,更未去过在陕西境内的秦岭余脉之一遥远的终南山,终南山也无岳王庙。
注:吴门太极地一身备五弓的身法要求与心意门的身法要求极为相似,而吴门太极十三势来源自武当圣道张三丰,可见心意门与道家有着亲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