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拳与八卦掌无关 2008年9月23日

颜紫元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康戈武在其《八卦掌源流之研究》一文中,所出现的另一个误判,便是清嘉庆二十二年《靖逆记.冯克善》中所记载的冯克善与牛亮臣对话中所涉及的“八卦”,康戈武认为是指“教派”,而不是指“拳法”。

《靖 逆记.冯克善》载:“冯克善,河南滑县人,少猛鸷,有膂力,曾从滑县朱(珠)召(珠照)村人唐恒乐习武伎,善骑射,尤精枪术。嘉庆丁巳,有山东济宁人王祥 教克善拳法,克善尽得其术,徒手搏击,数十人无敢近者。”又说:“庚午(即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春二月,其(冯克善)僚婿滑县库书牛亮臣见(冯) 克善拳法中有八方步。亮臣曰:尔步伐(法)似合八卦。克善曰:子何以知之?亮臣曰:我所习坎卦。克善曰:我为离卦。亮臣曰:尔为离,我为坎,我二人离坎交 宫,各习其所习即可也。”

据安阳师范学院马爱民教授在其2003年版的《传统武术文化新探》一书中指出:“……这段话(指 <靖逆记>中的记载)迷惑了不少研究者,认为讲的是八卦掌(拳),也有认为说的是‘八卦教’,其实这两种论点都不对……这段话告诉我们,冯克 善等人传练的武技就是享誉中华武林的梅花拳术。”

对梅花拳素有研究的马教授指出,虽然冯克善属“离卦教”,牛亮臣属“坎卦教”, 但上述那段记述实实在在是冯、牛二人讲的当地盛行的“梅花拳”。梅花拳中也借用传统的阴阳、五行、八卦概念作为理论,二人对话中谈论到梅花拳步法中的 “离”、“坎”,与二人所属的八卦教教派,只是巧合而已。

马教授说:“……牛亮臣看到冯克善练得拳势中的‘八方步’,在梅花拳中 又称为‘群步’,《梅拳秘谱》中专门有‘八方论’说得明白:‘何谓八方?八方为散手之母,又名群步,有大八方、中八方、小八方之别。看敌何来,从何方应 之。小八方落三点,中八方落五点,大八方落为乱点。步随身挨,脚随手出,非学不悟此为交手之活步,为梅花拳之特长。八方者上步需要先上身,脚手齐到才为 真。阴出阳入,总揽四面,支撑八方之意也。’又说:‘梅花拳的八方步为交手时应用之步也。可进可退,可攻可守,动似鹄鹰攫兔,静如处女守身,绝手乱拳皆包 于其中。’讲的都是梅花拳的武技。”

必须指出的是,康戈武先生虽然将冯、牛二人的对话内容误判为“二人在谈论八卦教派”,但康戈 武对“梅花拳”中的“八方步”,不同于八卦掌中以绕圈走圈为基本运动特征的练法的考证,是正确的。也就是说,虽然冯、牛二人谈了梅花拳中的八方步及八卦的 方位,但与后来董海川传的八卦掌并不是一回事。

然而,这个结论并不能说明在董海川以前,没有以“八卦”来命名的拳术,事实上在董海川前,一种名叫“八卦拳”的拳术早就存在了。

据 载:河南滑县人冯克善先向同县人唐恒乐学习梅花拳,后向山东济宁人王祥学“八卦拳”。在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藏《军机处录付奏折.农民运动》中有一供单: “(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十六日)冯克善又供……又有掌离卦的郜二,山东东昌府城内人,系现已病故王充之师,王充系王祥之师,王祥即我师(见卷2392,第2 号)”,即郜二à王充à王祥à冯克善。即从郜二到冯克善已传了四代,而冯克善的梅花拳从康熙年间的杨炳à齐大壮à唐恒乐à冯克善,也是四代,说明山东东昌 府城内人郜二与杨炳一样,都是康熙年间人,也就是说“八卦拳”至少在康熙年间就存在了。

乾隆时,山东寿张人王伦举行清水教起义,王伦的“八卦拳”是得高口一位李姓拳师传授的,而参加王伦清水教起义的教首中,还有孟灿和张百禄,他们都是传习“八卦拳”的拳师,也就是说那位高口的李姓拳师,也是康熙年间人。

清末北京张长祯(醉鬼张三),曾对萧海波自述其学过“内八卦乾字门拳法”。

据参加天理教起义的宋树德说:“白阳教八卦分文武,乾、坎、艮、震四文卦,巽、离、坤、兑四武卦,那四武卦都是有本事的人……”。

由此可知,八卦拳是拳、教合一的拳术,也是为数极少的拳、教一体的拳术。因此八卦教中,所习“八卦拳”拳法,都相同,而八卦教,却分八门。

八卦教,也称天理教、白阳教、白莲教。

白 莲教本是源于佛教净土宗的一个宗教组织,后演化为一个反对官府的秘密教门,在元代和明代都曾组织过武装起义。在清代,白莲教以“反清复明”为口号,同时衍 生出了罗教、清水教、八卦教(天理教)、弘阳教、三阳教、罗祖教、混元教、无极教等支派。它们都以白莲教的“真空家乡,无生父母”八字真言为教义,与南方 的康熙年间的天地会或称洪门一样(注:白莲教在清末又衍生成热河金丹八卦教、义和团、红枪会、一贯道等)。

天地会(洪门)也繁衍有:青帮、匕首会、双刀会、小刀会、棒棒会、平头会、江湖串子会等等支序。

另外,有来自南方的洪秀全的“拜上帝会”的太平天国运动,及在黄河二岸驰骋的捻军起义。

那么,起码在清康熙年间就开始的“八卦拳”,究竟是何种拳术哪?

清河南总督管巡抚事何煟奏折云:“孟二曾于(王伦的干儿子张百禄及张之母舅孟二,皆以精八卦拳著称)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到豫传教,近年以来,张百禄又来往期间,招徒聚众……阳以教习拳棒为名,阴行其谋为不轨之实”。

张百禄和孟二在河南遂平及太康时,张成章等十五人曾“投拜为师,学习八卦拳”,“张百禄自遂平回家,开了十五个徒弟名字交给王伦”。

此外,嘉庆时参与天理教起义的河北饶阳人刘玉隆兼精八卦拳、金钟罩。

嘉 庆丁巳,冯克善得山东济宁人王祥传授八卦拳。冯传山东德州人宋玉林,宋传同乡周德谦,周德谦传同乡宋树德。据《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记其事:“我(宋树 德)自幼学习拳棒,嘉庆六年拜周德谦为师,学习六趟拳……,宋玉林曾到冯克善家去学枪棒……,宋玉林又转传与刘元……周德谦……等拳棒”。由此可知:“八 卦拳”也就是“六趟拳”。

据民国《续安阳县志》卷十六载:安阳人扈天元,字善长,“性慷慨,精武术,在洪河屯设场授徒,传有大六 合枪法。每叹盗匪充斥,乡民横罹凶恶,遂与同村扈自全研求扎枪手法,用丈余长杆,重十数斤,双手握其端而舞,风声震耳,贼相戒不敢犯。”扈天元广教弟子, 传授武艺,“诱掖后进,尤具塾诚,集本村青年,习拳棒,名曰尚武社。择其明敏忠正者,授以妙诀,有八卦拳六式,寓相生相克之义,生徒闻所讲衍,何掌为乾, 何手为坤,何为水火既济,何为坎离交媾,倾心悦服,终身弗諼”。

这里八卦拳也是“六式”,而如今安阳的民间拳师六十余岁的张老师,仍然会练六趟八卦拳,张老师说这六趟都是直趟子,刚猛有力。

光绪年间,山东冠县人徐保占以八卦拳盛名,徐所传的八卦拳包括拳套24路,分为上八卦、中八卦、下八卦,即三八得二十四之数。其拳路直线往返,动作紧凑,劲力刚猛。其要诀为:“你打俺不护,俺打你护不住”。

晚清徐保占的八卦拳与清早、中期的六趟(“六式”)八卦拳,在运动路线及演练风格上是一致的,都走直线,劲力刚猛。

显然,八卦拳不同于清末的八卦掌,二者之间除了都借用传统八卦理论外,无任何其它联系。也同样,八卦掌与梅花拳的八方步,除了理论上都借用八卦理论外,二者也毫无关系。

八卦掌源自阴阳八盘(卦)掌,是董海川在阴阳八盘掌的基础上,重新创编。

有意思的是,阴阳八盘(卦)掌的理论中并未用八卦理论,而以三盘三三九节为主要理论。而三盘三三九节则最早源自明嘉靖年间通背拳创始人河南怀庆府的董成老道。

据 任致诚在1937年的书中载,河北人董海川(汉清)与其师李振清(河北人),均为河南董梦麟的先后入室弟子,而董梦麟曾告诉李振清说:阴阳八盘在董家已传 了三代。也就是说,第一代应在清乾隆年间,董梦麟的祖上与通背创始人董成,很可能存在宗族关系。董成在焦作许氏一支的嫡传中,仍保持与阴阳八盘掌中的“鱼 鳞步”几乎一致的“小势步”,这也解释阴阳八盘掌中三盘三三九节的理论来源。与董成通背拳中的“阴阳八步拳”有着密切关系,同时阴阳八盘掌八大式的变式中 的一些手法的缠丝概念也源自董成所创的通背拳。

显然,阴阳八盘掌与八卦拳、梅花拳的八方步也无任何关系,它应该是由董成通背拳中的“阴阳八步拳”发展而成的。(详见本人《阴阳八盘掌与八卦掌及心意六合拳的关联》)。

注一:传到山西洪洞一支的董成通背拳中也有八八得六十四卦的理论。太极拳中的“八门五步十三势”,也引用八卦理论。因此,太极拳、通背拳、梅花拳、八卦拳、八卦掌都引用了传统的文王后天八卦的理论。

注 二:近世由董海川传尹福,尹福传宫宝田,宫宝田传王壮飞的王老先生一支,也称其拳术为“八卦拳”,因其系统中除了八卦掌外,还有八卦罗汉拳、乌龙拳等,故 称“八卦拳”,与清代的六趟八卦拳无任何关系,主要因尹福早年练罗汉拳等,故溶入八卦掌中,在王壮飞老先生一支中传承下来。

注三:冯克善先得梅花拳,又得八卦拳,后自己在河北传拳时又称“戳脚门” 。

注四:梅花拳第一代创始人,是明末清初隐居在少林寺的明皇室成员朱氏,是其结合明弘治年间山西太原人白玉峰在少林寺所创传的“五拳”及道家功法而创。

清 丰县《梅花拳先师碑记》载:朱永元为祖师第一代,传二祖张陈书(江苏徐州铜山县人),传三祖王红亮(江苏徐州沛县人),传四祖孟有德、蔡光瑞等,也有称邹 宏义传蔡光瑞、孟有德;蔡光瑞、孟有德、周志刚等传五祖杨炳、孙盘龙、韩华礼、王登榜等;杨炳传岳金梁、武登科、周名久、齐大壮、杨兆熊等;第六代齐大壮 传唐恒乐等,唐恒乐传第八代冯克善。

通背拳始祖董成一支的第五代周怀颖,康熙五年已年越古稀,而梅花拳第五代杨炳则生于康熙十一年,故通背拳的创始要早于梅花二代左右。

注五:通背拳也是由白氏五拳(正宗白氏五拳都是地趟动作)及太祖长拳发展而成。

参考文献:
《阴阳八盘掌法》. 任致诚著 1937年
《阴阳八盘掌》. 河北省武术协会 1986年
《通背缠拳》. 徐奎生 2000年
《传统武术文化新探》. 马爱民 2003年
《中国武术史》.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 1997年
《八卦掌研究会会刊》 1984年